人才培养

建艺学子在第七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日期:2020-12-28浏览: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于12月19日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圆满落下帷幕。经过作品展示和现场问答两个环节,现场专家评委、行业评委、媒体评委共同打分、大众评委投票,最终产生学生组金奖2名、银奖3名和铜奖3名。成直人播人软件大全学生作品“仪式的日常”(指导:宣晓东,作者:郑赛博)(初赛成绩全国排名2/1100,决赛排名第四)最终斩获银奖。作品“生态魔方”(指导:王旭,宣晓东,作者:李磊等)、“融·合”(指导:王旭,徐晓燕,作者:韩四稳)、“春·树”——健康校园室外空间再生长”(指导:白艳,作者:施思等)获得三等奖。

此外,我校毕业生陈斯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任苗苗(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指导老师:90级校友顾爱天)的作品荣获职业组一等奖,并在电视决赛中分获银奖和铜奖。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历时七年,形成了专业性与社会性充分融合的定位和特色,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建筑设计赛事品牌。本届大赛以“健康家园”为主题,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承办,共收到作品1678项,其中学生组作品约1100份。

荣获一等奖的学生团队

郑赛博同学答辩现场

评委会主席王建国院士与银奖获得者郑赛博同学合影

银奖作品:仪式的日常

设计者:郑赛博 指导教师:宣晓东

设计说明:

设计主题为老年人日间照顾与学习会馆,故将设计关注点放在为老年人创造健康宜人的建筑空间并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上。对于老年人来说变化较少、较恒常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比较期望的,在这种生活方式的期盼结合场地的多维度信息背景下,本设计提出建立“仪式的日常”之概念。

设计缘起于场地信息和使用者信息的多维度分析。面对复杂的场地信息,本设计从两个角度来展开力图整合信息以创造动态的建筑体验,并完成仪式的日常之设计概念,同时给予老人们以丰富的场所回忆。一从自上而下的几何学角度入手,设计根据基地几何关系,提出层状几何的形式原型和基于风热压的通风原型和流线秩序等一系列形式要素。作为建筑形式生成的依据。二从自下而上的现象学角度入手,设计从利用音乐、回忆及园艺疗法,以响应场地的感官建构入手。赋予建筑以听风、触雨、闻竹三大感官属性。因此建立回忆与声音并存的建筑。

在深入设计的部分,设计将“仪式的日常”重构,在“空间”“结构”“路径”三个角度着力以回应几何学(视觉)仪式感和现象学(体验)仪式感,利用形式操作手法厘清建筑要素,最终给使用者带来仪式的日常之使用体验。

张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仪式的日常》把建筑对老年群体的关怀组织在若干原型化空间的诠释中:线性的廊道空间形成室内外之间、年龄群组间交流的界面;面性的多功能厅形成集中的活动场所,并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得到加强;点性的护理单元强调私密与温暖。这些原型所连接的路径承载了老年人生活的日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点评